广州代怀医院

当当荐读|是枝裕和终于获得金棕榈奖

代怀孕妈妈 2019-04-18 61 admin

  买书当然是当当

  5月19日,是枝裕和凭借电影《小偷家族》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。

当当荐读|是枝裕和终于获得金棕榈奖

  日本电影上一次获金棕榈奖还是二十一年前(1997年),获奖影片是今村昌平的《鳗鱼》。是枝裕和是继衣笠贞之助、黑泽明、今村昌平之后,第四位捧得金棕榈奖的日本导演。一九九七年,是枝裕和才开始拍电影没多久。

  是枝裕和获奖瞬间

  《小偷家族》在戛纳首映结束后,全场的掌声整整持续了九分钟,那时候,是枝裕和悬着的心才放下来。

  “其实我观看电影的时候很紧张,一直在确认是否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,但两个小时后我松了口气,结束后的掌声、午夜吹起的风是那么温暖悠长,这样的夜晚真是太美好了。”

  发表获奖感言时,是枝裕和说:

  “我现在手还在抖,非常荣幸,在戛纳电影节中,我们获得了许多的勇气,我在这里接受这份勇气的传承。”

  《小偷家族》剧照

  二〇一四年,是枝裕和离开老东家TVMAN UNION,成立了独立的制作人团体“分福”。分福一如字面意思,就是“分享幸福”的含义,是他发培养青年导演的地方。

  他曾说:“说实话,我还没有考虑要培养新人,或者是扛起村木先生和安田先生的重任,而是想将自己被赋予的东西传给下一位。我就像链条上的一部分,起着联系他人的作用。我没有凭借自己个人力量改写历史的自负。意外的是,不管是自己,还是坚持了二十年的电影事业,都成了历史这个链条中的一分子。”

  是枝裕和从影二十三年,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,他七次入围戛纳,三次获奖。正如著名影评人木卫二所说:“他这个奖,不是偷的,也不是中彩票的,而是一步步走向领奖台的。”

  2001年,《距离》入围主竞赛;

  2004年,《无人知晓》入围主竞赛单元,柳乐优弥获最佳男演员;

  2009年,《空气人偶》入围一种关注单元;

  2013年,《如父如子》入围主竞赛单元,获评审团奖 ;

  2015年,《海街日记》入围主竞赛单元;

  2016年,《比海更深》入围一种关注单元;

  2017年,《第三度嫌疑人》被戛纳拒绝,他来到威尼斯,受到外界质疑,在国内甚至还出现“是枝裕和走下神坛”这样的报道;

  2018年,他以《小偷家族》入围主竞赛,并获得金棕榈大奖。

  是枝裕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鬼才导演,这二十三的从影经历,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,正如他的电影一般,细水长流。他像比利·怀尔德,像小津安二郎,也像他的偶像成濑巳喜男,一辈子讲好一个故事,而每个故事又不尽相同。在戛纳,在世界影坛上,他不断奏响那场名为“家庭”的变奏曲。这一路走来,有掌声,有质疑,难得的是他并未受到影响,不断坚持着对电影的探索。

  “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,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,更想描述没有英雄,只有平凡人生活的、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。”

  《下一站,天国》电影与原著小说

  在眼下的电影行业,用原创剧本拍电影的导演越来越少。但自第一部电影《下一站,天国》上映以来,是枝裕和每一部电影,几乎都是由自己先写故事再拍摄,是毫无疑问的作家导演。他拒绝创造快餐文化下的“现象级”产品,更愿意从人本身出发,回归日常生活,用心感受身边的细微风景。

  在引进内地的首部随笔集《有如走路的速度》中,是枝裕和就分享了他参加戛纳电影节的经历。

  从戛纳归来

  文/是枝裕和

  《如父如子》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事情一确定,日本的网络新闻和报纸版面上就冒出了“角逐奖项”“挑战强劲对手”等振奋人心的标题。电影节也算是个节日,制定赔率赌上一把,为战绩表的得分欢喜忧虑,也是一种享受节日的方式,单单把视线局限在“角逐”上,难免会曲解电影节的本质。一较高下这种毫无美感的感受,与参加电影节一方的心情相去甚远。

  戛纳电影节每年会收到近两千部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,其中能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不足二十部。那么,这二十部电影是以什么标准挑选出来的呢?

  《如父如子》剧照

  到全世界最受瞩目的戛纳电影节参展,身为作品之父的导演的心情,就像初次将精心养育的孩子丢进纷乱艰险的世间。对孩子的评头论足,大致会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展开。

  首先是评委会选出二十部入围作品,这将是评价的第一条基准。第二条是以普通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或嘘声来衡量的观众满意度。接着是放映第二天,专业人士齐齐发表在报刊上的影评和评分表(或许应该叫艺术性)。此外还要加上来自电影市场的反应(作为商品抢不抢手)。哪家发行公司花了多少钱买了哪部电影,这类消息满城飞,当然,钞票也满城飞。如果说有所谓的“交战场所”,那就是这里,而不是在红毯上。第五条,也是最盛大的活动,公布评委会的评选结果,然后电影节落幕。五种价值观赌上彼此存在的意义和骄傲互相对峙,互相批评。任何一种评价都不是绝对权威的,记者甚至会当场给评审结果喝倒彩。

  但这种态度不会被认为是轻率鲁莽的。大家都明白,多种多样、各抒己见的评价才是健康的,这正展示出电影节的多元性。参展作品和参展人就在这来自四面八方的尖锐评判中左右徘徊,有时怒火中烧,有时灰心丧气,有时又通过观众的感想或记者的提问对自己和作品产生全新的认识,茅塞顿开。日本人对一致的答案比较安心,一开始也许很难接受这种混乱局面,但闯过了这片汹涌的波涛,作品和导演都会被磨砺得更坚强,扎扎实实地得到成长。

  从我的角度来说,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这部电影,而忘了我未能入围的上部、上上部作品。

  比如《步履不停》(2008)、《奇迹》(2011),这些作品曾在欧洲各地的院线公映。《步履不停》以巴黎为中心,吸引了比日本本土更多的观众。今年春天《奇迹》也在伦敦上映,成为我最卖座的一部作品。在我看来,正是因为这些不起眼却坚实的积累,使我作品中的世界观一点点渗透到法国观众心中,这种影响也反映在这次的评选结果上。

 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,有两部日本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,主演们也都来到了现场。由于河濑直美导演当选电影节评委,日本媒体对影展的关注度也比往年更高。这种情况下要是无缘奖项,恐怕大部分日本媒体就会将入围一事束之高阁,仿佛我们细腻的体验和感动从未发生过一般,只传达一个“令人遗憾的结果”就结束报道。

  所以拿到评审团奖,比起喜悦,老实说更像如释重负。被称为“日本电影的辉煌壮举”,当然心情不坏,但这次的报道方式未能反映出电影节的整体氛围。为了让《如父如子》有更多的出镜画面,哪怕多一秒也好,宣传人员费尽唇舌跟电视台交涉。想到他们,我实在很难开口这么说,不过至少应该拨出一点时间,介绍一下金棕榈奖获奖作品和导演吧。这和奥运会报道唯独关注日本获奖选手如出一辙,叫人感到别扭。

  电影节的会场内不会升国旗。同为节日,电影节与奥运会的区别就在这里。国籍对电影来说意味着什么,所谓日本电影又是何物?这是那么显而易见的事情吗?

  电影和导演的出身与语言密切相连,又毫不相干。电影的复杂性就蕴含在这种多样化之中。这些跨越民族、地域与语言的获奖作品,大概就是电影节总监蒂耶里先生心中当代“多样性”的体现。

  毋庸置疑,电影是世界语言。在多样性的背景下,电影轻巧地超越差异的界限,让世界相连,让大家都成为电影国度的居民。在这种多样性面前,当下的国籍和地址毫无意义。

  且不说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何,如果不树立“为电影的多样性作贡献”的价值观,种种努力恐怕不会受到世界电影人的尊敬,那些推广也不可能与当下的电影结合起来。

  不论为什么、为了谁,作品和导演建立血缘关系,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不是单凭出身决定的。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,在出身与血缘关系上最不抱怀疑的,或许正是日本、日本媒体和日本电影。这就是我十二天来的所思所想。

  《有如走路的速度》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首部随笔集。

  擅长以朴实平淡的影像表达日常情感的是枝裕和,首次透过文字,深入而多样地畅谈对创作、对日常、对影像、对世界的思索和追问。

  他以回归日常的视角,深入人性深处,叩问个体生命的意义,并清晰传达出他的人生观:

  世界如此精彩,

  日常就很美丽,

 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。

  推荐书籍:《步履不停》

 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一次离家开始的。每一次返乡,都有点五味杂陈。不过是回家吃一顿饭的事,竟被写成了一本书?看完这本书,我竟觉得看见了自己的一生。不管外面怎么美,不管你多害怕回家,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,家都是家。可惜的是,等你想回去的时候,已经有点来不及。

  一起感受这本书:

  1.人生就是不断的失去,时间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。

  2.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,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,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。因为,那时,我已经失去了我的父母。

  3.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,我却什么都没有做。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。

资讯

热点资讯